已经记不清楚多少次采访“药匣子”范伟了,但是每次采访后,记者都要发出“范伟人真好”的感慨。正气的乡长、刁钻的司机、新潮的教练、愚昧的伙夫、穷酸的“药匣子”……随着一个个精彩角色的塑造,范伟这个名字也越来越家喻户晓了。但是,他的为人却没有随着名气的改变而改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还是20年前的范伟。” 为了父母愿 离家三年学相声
范伟的父亲是工厂里的宣传干事,母亲是营业员,虽然都和文艺不沾边,但是他父亲年轻时酷爱创作,母亲很幽默,善于模仿。直到现在范伟依然认为,“我继承了父母的天赋。”但是父母并没有为他提供太多的机遇,喜爱表演的他们只是希望小儿子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因此,父母的期望一直是范伟奋进的精神支柱。
其实,范伟从小就喜欢相声,十几岁就拜相声演员陈连仲为师。那时候沈阳曲艺团演员很多,不招新学员,可对相声已经着了迷的范伟却觉得,“我既然喜欢这个职业,不管多远多苦多累,也要干这一行。”于是,1980年,他毅然离开家、离开父母,考入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少小离家,个中滋味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范伟觉得去铁岭是对的,因为“在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结识了崔凯、张超、张惠中等一批对我的事业大有帮助的好朋友,使我一生受益匪浅!” 1983年,考入沈阳曲艺团后,范伟没有急于表现自己,开始自己创作相声。他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日记》,作品采用了新颖的日记体裁,令团里的领导耳目一新,被拿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事后,电台的几位编辑不约而同地提到:那个戴眼镜的小胖子表演时的感觉、分寸、语气都把握得很好,是个好苗子。那次北京之行成了范伟事业上的一次转机,在参加过1986年全国相声邀请赛之后,范伟成为沈阳曲艺团的骨干。1993年中国合肥相声节上,范伟又凭借自己创作的相声《要账》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
上央视春节晚会,母亲哭了
20世纪90年代初,范伟在辽宁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望子成龙的母亲却说:“如果我老儿子能上一次中央台的春节晚会多好呀!”那时范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看到他在央视春节晚会上的表演。1995年春节,范伟第一次和赵本山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合作了小品《牛大叔提干》,那时,他的母亲已经病危了。但是,除夕之夜卧床许久的母亲硬是坐起来,在病床上坚持了12分钟看完了儿子的演出后流泪了,母亲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不久,母亲就病逝了,回到家中的范伟听到母亲在弥留之际看完自己演出的情形感动得痛哭流涕。
和本山合作一波三折
谈到范伟,就不能不提赵本山。而说起两人的合作,的确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当范伟到铁岭学习时,赵本山已经成名并调走。1992年春节晚会前夕,范伟正在北京参加政协晚会的排练。腊月二十四那天,他忽然接到赵本山打过来的电话,说他的小品中有一个演员想换一下,问范伟有没有空闲。此时的赵本山已经红透了全国,能与他合作,那还不是求之不得的事吗?第二天范伟兴冲冲地就赶到了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紧张地投入排练。谁知到了第三天,赵本山遗憾地对范伟说:“由于节目已经通过领导验收,导演决定不再换人了!”
听到这个消息,范伟的心情可
想而知,但为了不让赵本山犯难,腊月二十七,范伟跟导演打了招呼,就悄悄地回家了。大年初一,范伟突然接到赵本山的电话,在电话中赵本山一个劲儿地向范伟道歉,并表示一定会有机会合作的。后来,赵本山说,看一个人就要看他在大喜大悲时的表现。人往往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范伟在那种情况下也没有一句怨言,可见是个本性善良、宠辱不惊的人。自己要找的就是这样的搭档。
1993年4月,赵本山再次给范伟
打来电话:“范伟呀,今年的辽宁省艺术节上我要演个小品《走毛道》,需要一个收费员的角色,你有兴趣吗?”“好呀,我求之不得!”——两人终于有机会合作了,《走毛道》也奠定了两人合作的基础。“‘走毛道’是东北话,是抄近路、走捷径的意思。其实,和本山大哥合作就让我走了很多捷径,包括艺术上的,也包括为人处事上的。”
甘心演好配角 敬佩本山大哥
几年前,范伟还没有现在这样“红”时,有的观众说,范伟在赵本山的小品里只是作料,换个人也能演。那时候的他只是一笑了之。现在,观众甚至是评论家都对范伟的表演推崇备至,认为高超的喜剧演员应该达到“寓谐于庄”的效果,而他已经进入了这个层次。尽管受到的好评
如潮,尽管名气越来越大,但是范伟却依然像20年前一样谦虚谨慎,他借用老大哥赵本山的话说:“范伟这些年从演戏到小品上,进步都很大,小品上可以说观众从不认识到认识到现在喜欢。我们合作这些年,我觉得他在这里,哪个包袱响与不响,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我觉得一个戏演好了必须是有红花也有绿叶,而做红花和做绿叶做好了都是一样的。”
范伟特别敬佩本山的为人。“本山在艺术上是无私的,每次合作他都会给我一个很出彩的角色,这里面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范伟说,比如在《刘老根》第一部中,最初给“药匣子”设计的戏不是很多,但却是个比较出彩的人物,剧组一边改一边拍,本山绞尽脑汁为“药匣子”加戏,拍到十五六集的时候本山突然说:不对呀!这个戏叫《刘老根儿》,不叫《药匣子》,现在他的戏怎么比我的还多了!他的戏份太多了,给我也得添点儿戏!“他就是个这么透明的人!有话就直说,从来不掖着藏着。”范伟表示:“我们几个都是东北人,演的也全是东北背景的人和故事,本山对这个地域特色的把握非常到位,笑料也就由此产生,所以我们的合作每次都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