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赵本山将以评委身份出席深圳卫视直播的“绝对笑星--中国笑星模仿秀”;明年他又会带着东北二人转造访美国。不过,大家关注的仍是:今年春晚,他会否再亮绝活?接受本报专访时,赵本山表示: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今年还是得参加。 南都:每年大家都关心你是否参加春晚,今年呢?参加春晚对你来说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负担?
赵: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还是得参加春晚。的确如你所说,这个事情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的一个负担。如果作品让我自己都不满意,我宁愿选择退出。我想这样做要比拿着不好的作品去糊弄观众强得多。演不好的、让观众不满意的作品,才是让我感觉最痛苦的事。
南都:2003年你就表示每年参加春晚很疲倦,10年没好好陪家人过年。是来自对春晚小品年复一年的疲倦,还是与你自己的艺术理念发生变化、或者年龄等因素有关?
赵: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疲倦,你说的因素都有,很复杂。
南都:如果春晚没有审查制度,你是否更乐意上春晚?假如没有审查,该如何保证小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双赢?
赵:无论有没有审查制度,我乐意上春晚的原则都是作品好看,让观众高兴。我不是为审查创作作品的,我只为观众负责。首先,咱们得说你设计的“假如”暂时是不太可能的。如果真的实现了,我想你问的应该是娱乐性和艺术性的双赢吧?因为艺术性本身就包含思想性在里面。就像刚才说的,我一切都是在为观众考虑,这种对娱乐性和艺术性的要求,观众本身就有,我也在创作表演过程中一直在遵循着这个原则,否则,我不一定能走到今天。
南都:作为亲历多年春晚的艺术家,你觉得春晚最重要的该从哪些方面改革?
赵:还是求新,突破固有的模式、样式,放开思想,对时代要求和整体大娱乐做有效整合。
南都:近年春晚开始力保南方的语言类节目,像是在寻找语言类节目的突破口。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赵:起码说明春晚有一种积极的、渴望改变的态度。南方的节目想要受到东北群众的欢迎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普通话是以北方语系为基础的,北方小品的一个优势就是语言上的共同性。南方小品如果用方言来表演北方观众看不懂,不好理解,而改说普通话又丢掉了它原来的味道,也就是我说的脱离了地气,这是个矛盾。要摆脱地域性的限制,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南都:2004央视举办首届小品大赛颁奖晚会时,你曾因为自己学生演出被紧急叫停表示了不满。现在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行为仍需要很大勇气。当时为什么会直接在台上表示不满?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赵:我只是很坦诚地表达了当时的情绪和自己的立场。我想,对我个人而言没有其他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这样。因为那就是最真实的自我。我做人的原则和追求就是一个“真”字。
南都:宋丹丹曾说您以前的表演太多个人习惯,现在则更为收,更深了。您自己觉得呢?
赵:的确像丹丹说的那样,我越来越喜欢那种内心的、深层次的创作,这种创作让我和对手演员都很过瘾,观众看着也更好看、更舒畅。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能够认清自己的缺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经常和身边的朋友说“要承受得住辉煌的打击”,这句话的根本就是要认清自己,有了荣誉、渐渐被大家认可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很容易就会膨胀。实事求是地说,我也膨胀过,但好在我一直还算比较冷静,面对问题我有一个瞬间的反应和思维,让我能够做出一个的判断,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自己。
谈语言艺术:二人转将会取代小品?
南都:能否说,相声的没落成就了你,你又成就了小品?
赵:不能说什么成就了什么,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你不能说哪个艺术形式没落了就会成就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其实,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根都在土地里,都是来自最底层的老百姓,包括中国的京剧、国外的歌剧、莎士比亚的话剧作品最早也是在民间的。所有的成功或者你说的成就,都依靠的是它和土地的关系,一旦离开了土地,失去了地气,它自然就会衰败。
南都:你说现在的小品创作、表演都太难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这个原因很复杂,从表面上看应该是现在观众的快乐沸点越来越高了,不是一个简单的包袱就能让观众沸腾,而从本质上说,还是创作上的问题。语言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点子、好梁子,有了好的结构,一切都会自然地产生。小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作者们像挖一个煤矿,殚精竭虑,费劲苦心,快把这块的资源挖空了,或许大家再往旁边走一走,或者继续做一些勘探性的工作可能会发现下一个坑口,也许那里的蕴藏更丰富。
南都:春晚小品的表演中,你会有即兴发挥吗?
赵:我不清楚别人的小品是怎样的表演状态,我的小品肯定是有大量的即兴发挥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在舞台上的表演,包括春晚和其他任何的地方,基本没有重复过,一次表演一个样儿,每次都有新东西产生。
南都:为什么您觉得将来可能会是二人转取代小品?二人转已经生存300多年,但是没有您的力挺,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种情形?
赵:二人转的那种鲜活、那种从内向外散发的泥土的芬芳,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论是相声、小品还是别的节目形式,大多还是停留在舞台表演上,永远都存在“第四堵墙”。即使是与观众交流也透露着一种故意,不真实,究其根源就是表演者没有和观众在心理上站到一起,没有真正捋清表演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二人转将“第四堵墙”彻底撞碎了,那种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融合是特别平等的。如果没有我的力挺二人转有可能还会走一些弯路,没有“绿色二人转”这个支点,二人转虽然还会生存在民间,但难免会集中和放大它的糟粕,这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我最早就是一个二人转民间艺人,我对二人转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不想看到它不好。
南都:“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的演出很火爆,被认为是为二人转找到了一条出路。能否谈谈包括经营方面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