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板话”续说佳话 富强
我最早接触的民间艺术就是快板,那还是“文革”时的事,不识字的我硬是在姐姐一句一句教、我一句一句学的情况下,背会了全本的《奇袭白虎团》。表演时还只知道呱嗒呱嗒地打大板,根本不知道还要用碎板来衬托。但我由此知道了中国有一种曲艺形式叫快板。再后来才知道,那是快板经典作品,有三四百句之多。
上中学时读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感觉很亲切,还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告诉我:李有才的“板话”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板,在东北、特别是在我省农村,几乎村村都有一两个像李有才这样的民间说唱能人,他们能随看随编、出口成章,正是这样的民间沃土培育出了快板、二人转等“说口”艺术。
应该说,快板艺术在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爱好者遍布城乡,名家辈出,创作和表演水平在全国更属翘楚。远的不说,仅近两三年,我省就有数十人次在全国性比赛中捧得金奖。但由于多年以来缺乏一个专门组织进行管理,爱好者们多以联谊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演出。去年12月,以叶茂昌为首的我省老一代艺术家,痛心这门艺术得不到良好的扶持,决心以一己之力,将快板书的研究、创作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抓起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快板艺术研究会。
其实在研究会成立前,同好者们也组织了一些民间团体,还尝试了配乐快板、快板小品、快板剧、对口快板等新颖的表演形式。在配合时事宣传上,他们深入到学校、厂矿、机关、部队,组织了多场专场演出,还创作出《小巷总理赞》、《东站十委开新花》、《汽车摇篮颂》等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作。今年已经77岁的叶茂昌老先生,就是因为一直关心国家大事,所以才创作出了像《庆回归》、《看奥运》、《全面建小康》等一系列佳作。
然而,有好的开端并不能说就此万事大吉,还需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有了研究会,我省的快板艺术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这门艺术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到与时俱进,让它持久地植根于百姓心中,这才是研究会未来要解决的课题。如今,京、津、吉都成立了快板艺术研究会。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这“三驾马车”的带动下,我们的快板艺术一定会像当年的“板话”一样,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佳话。
来源:《吉林日报》2006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