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都应和着底层大众的节奏”
出乎意料,赵本山邀请我们到他的家里做客,他说,这是他“第一次邀请媒体朋友到家中来”。
3月25日下午,在沈阳,我们又一次见到了赵本
山。在他的家里,我们促膝相谈。
即使坐在屋子里,赵本山的头上还是离不开那顶遮沿帽。妻子外出去学英语了,两个孩子还在学校,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相框,里面装着的都是他妻子和儿女的笑。
递上刊有《六问赵本山》的《解放日报》和《报刊文摘》,赵本山边看边说:“影响弄得挺大的啊!”
记者:我们报纸3月18日登了《六问赵本山》之后,全国的各大网站和一些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我们还接到不少读者的电话和信件。
赵本山:读者啥反映?他们都说啥了?
记者:归纳起来最重要的一条是,大家感觉又认识了另外一个赵本山。
赵本山:“另外一个”,这话说得有意思啊。
记者:很多读者原来以为你只是一位小品演员,逗逗乐而已,但是看了对你的这篇专访以后,他们觉得你对社会和文化有不少思考。
赵本山:我是一个演员,是一个给大伙生产快乐的个体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百姓都能找到最本真的快乐。但除了在舞台上逗大伙乐,我也没少思考。
记者:你的那句“把老百姓的苦难快乐化”,感染了很多读者。
赵本山: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最能够体会农民的心情,我身上流的是老百姓的血,每一步都应和着底层大众的节奏。
记者:这“每一步都应和着底层大众的节奏”,可以说是你本山的艺术之魂吧?
赵本山:对,这就是我的“魂”。小品要有魂,艺术要有魂,我赵本山做人、演戏,都得靠着这个“魂”。
记者:正因为有这个“魂”,所以你才能一“红”就是20年。
赵本山:如果没有长久的文化思考,这条路,我走不到今天。
记者:这20多年,你给大家制造了不少快乐,有的人甚至一看到你就想乐,但我们在与你交谈时,常常感觉你内心挺深沉的。
赵本山:生活让你深沉。人生是快乐的,人生也是深沉的。有时候,我心里还挺郁闷。自己本来是个农民,但是现在因为有了点小名气,说的话在老百姓中间就有了一点影响力,说话就得注意。我又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我得演出吧,得说话吧,这一说,一不小心,就特别容易惹麻烦。
记者:什么麻烦?
赵本山:有些人就是闲着没事,给你这样说过来,再那样说过去,翻过来倒过去地说啊,就给你搁那儿瞎编,你说你咋整?
记者:你不吱声?
赵本山:哎呀,吱啥声啊?我忙我这一摊事还忙不过来,哪有闲工夫跟他们计较啊!还有的人吧,拉着我手说,“老赵啊,你演得太好看了,太好玩儿了!”但是根本不明白我演的好在哪里,“魂”在哪里,不理解我,老是唠不到一块堆儿去。
记者:缺少理解,所以你郁闷。
赵本山:不光郁闷,还有点怕,怕跟媒体打交道,说多了说少了都不好办。有的记者还太浮躁,你跟他根本没法进行深一点的探讨,他也没法表达我想表达的文化思考。
记者:怕媒体,还特别邀请我们到你家里来?
赵本山:你们不一样,你们是党报的记者,不光办事认真,诚心诚意,而且也懂我。咱今天再好好聊,聊个痛快,行不?
“不能忘了文化身份”
“走,路上边走边聊。”说着,赵本山请我们上了他的吉普车,载着我们去他的影视基地。
“人啊,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赵本山在途中的这句感慨,引发了我们关于“文化身份”的进一步对话。而当思绪淡定,反观他艺术人生的轨迹,我们发现,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思考,始终是赵本山的行为根基。
记者:“本山给我们当司机”,可以写篇报道了。
赵本山:这有啥好写的?赵本山本来就是个东北农民,一个给大伙生产快乐的个体户。人啊,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记者:文化身份是一种本质的身份。
赵本山:文化身份来自历史,来自经历,来自土地。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就是尊重自己的经历,尊重我们的历史,尊重这片土地。忘了身份,等于没了“魂”,丢了“根”。你说,“魂”和“根”都弄丢了的人,还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人吗?同样道理,一种艺术要是把自己的文化身份给忘了,就没了主心骨,离“根”越来越远,路也越走越偏,最后非得走进死胡同不可。
记者:不仅是做人、搞艺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身份。
赵本山:太对了,国家和民族要是把自己的文化身份都给忘了,自信心和光荣感就都没了,未来也就没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咱们都应该清楚自己的历史,不能遗忘它,得经常回过头去看看。
记者:常回头看看,你才看到一个来自本土的本山。
赵本山:我就是从土地里走出来的,我惦记的就是土地里的那些事。人家说啥“赵本山土得掉渣”、“他就知道农民那点事”,这些我都不搭理,爱说啥就说啥。
记者:你说过,你把双脚插在泥土里。
赵本山:插在泥土里才有营养,才会感到踏实。这比啥都强。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总是“造”一些跟生活不贴边的东西,老百姓不爱看,有啥用?
记者:不真实,不会有力量。
赵本山:假,就没有市场。现在的一些电视节目,要么是漂亮姑娘、帅小伙,吃西餐、开跑车,要么就是皇帝、格格在宫廷里的生活,这些都离老百姓太远了。不要忘了,咱还有9亿农民兄弟呢!谁愿意天天看别人在电视里富贵啊?时间长了,还容易让大伙对社会反感。
记者: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有个度的问题。
赵本山:说起这个“度”,我有一句话,“文化就是分寸”。
记者:分寸之中见学问、见文化。
赵本山:对,是这个理。文化是一种源于生活的积累。你说,赵丽蓉老师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文化?她大字不识几个,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待人接物那么得体,让人觉得那么舒服,她的表演艺术,分寸掌握得那么到位,她就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人。
记者:文化也是源于人生经历的提炼。
赵本山:达到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不管是读了多少书,人都得从“社会大学”这扇大门走进去,谁走的路远,谁走的路艰辛,谁看问题就能深刻。如果读了不少书,但做事不得体、没有分寸,那么没有分寸就等于没有文化。
记者:表演喜剧小品,也有个分寸问题。
赵本山:喜剧小品的分寸很难把握。小品能给老百姓带去快乐,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笑是最重要的。有时不是我没有能力让大伙儿笑,而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不好的人和事我们都能放在小品里随便讽刺,讽刺也要讲究个分寸。要想做到既让观众满意,又让领导满意,两头都高兴,就得把握好分寸。
记者:这个分寸,你是怎么把握的?
赵本山:我的原则就是三个“不让”,不让学者觉得俗,不让观众觉得雅,不让领导觉得烦。
本土本山,本山本色
距沈阳市区17公里处,本山影视基地已初具规模。我们走进了正在装修的办公大楼,中厅石壁上,由赵本山题写的“本山本色”四个石刻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记者:你这字写得不错啊。
赵本山:被逼出来的。出名以后,老有人找我签名,字不好,拿不出手啊,就开始练字。没想到,练来练去就爱上这书法了。
记者:这“本色”二字,就是指的你的文化身份吧?
赵本山:对,就是说我的文化身份。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咱是个农民,是从山沟子里出来的,是唱二人转的。你们看到屋里墙上那幅画没?就是那幅有山、有土房子的那个。
记者:是土黄色那幅吧,怎么看着都不像山水画。
赵本山:确实不是啥山水画。那是我请画家画的我老家莲花六队的原貌。你仔细看看那个土房子,那就是我老家,当年我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记者:你把老家“搬”进了办公室。
赵本山:一年回去不了几次,每天对着看看,心里就踏实。
记者:提醒自己不忘本。
赵本山:忘不得啊。人要把本都忘了,“根”都丢了,那就啥事都会做歪了。
记者:所以你想办正事,你现在这个影视基地的规模就不小。
赵本山:挺大,占地270亩,盖25000平方米的房吧。
记者:那边的四五幢楼都要封顶了,主要从事什么项目?
赵本山:主要就是培养艺术人才,生产影视文化作品。你们看,东边那栋楼,那里有个剧场,还有两个摄影棚,等建好以后,电视剧就能放到这儿拍了;中间这座楼是实习生公寓,我招的本山艺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前都到影视基地实习,就都住这,里面条件可好了,跟宾馆似的;西面后边那栋是食堂,前面这栋楼是排练室,也都快盖好了。
记者:看来你这个本山文化传媒集团,不是“虚拟化”的。
赵本山:咱不能玩虚的,得做事,做一件一件的事。
记者:可以透露一点你近期要做的新事吗?
赵本山:有两事。一个是要与辽宁电视台合作推出个栏目,叫《赵本山神侃二人转》。我打算用这个“大麻袋”,把二人转的相关东西都装进去,既可以讲民俗文化的历史,又可以聊现状,统统都给它装里头。每期个把小时,不是我一个人侃,还要请各路名家一起来聊。另外还有一个计划,打算推出个东北大型综艺晚会,名儿就叫《本土本山》,到时候我把一些演艺界朋友分批请过来,让他们和我一起在台上唱二人转,搞成一个东北的《同一首歌》,那肯定火。
记者:那电视剧呢?除了《马大帅》,近期还要拍什么?
赵本山:要拍一个20集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名儿还没定呢。
记者:农村、二人转,让你有做不完的事。
赵本山:没错,农村、二人转,就是我赵本山的“本土”,是我事业的起点,是我艺术的“根”,是我文化身份的“魂”。我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打它那儿来,离开了它,忘记了它,就啥都没了。老老实实做这样的事,就是做“本山本色”的事,一切就都妥了。
正聊着,赵本山的手机响了,是女儿妞妞打来的“告状”电话,说她的小哥哥牛牛感冒了,还要去踢球,她不让,牛牛就和她急了,两个人吵了起来。
“天天互相告状,咋整?”赵本山问得无奈,笑得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