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期,以赵本山、潘长江为代表的铁岭小品开始走向全国,在经过了与各地众多笑星、各类风格小品的10年较量之后,今天已独步青云被全国观众所公认。与此同时,铁岭还出现了一批全国水平的编剧、导演,创作出了大量观众喜爱的作品,给全国人民送去了不尽的快乐。这一现象在全国所有城市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被艺术界称之为铁岭现象。那么铁岭这片土地为什么会在中国文艺的发展史上演绎出如此辉煌的一个阶段?它有何内部规律?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北方小品与全国不同地域的小品从艺术形式上究竟有什么不同?铁岭电视台最近拍摄的八集电视文化专题片《小品艺术之乡》将全面揭示其中的奥秘。
该片既有全国名家学者的精辟评论,又有赵本山等多位演员和编导的创作体会,同时还精选了众多精彩小品的片段加以比较,进而反映铁岭的人文环境和民情、民风,是一部集学术性、总结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力作。铁岭电视台将在8月18日晚黄金时间的1套节目中播出,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也将择时播出。
该片的第一集为《这方水土,这里的戏》,通过专家学者的访谈,揭示了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北方小品是从“二人转”、“拉场戏”中演化而来,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片中穿插了二人转、拉场戏等优秀剧目的片段,生动地表现了演变过程。第二集为《先从“摔三弦”说起》,通过《摔三弦》、《大观灯》等剧目创作、演出,介绍了赵本山、潘长江等笑星的出道过程。第三集名为《赵本山“竞争”潘长江“对缝”》,《如此竞争》和《对缝》是赵、潘二人早期作品,主要介绍当时二人的演出风格。第四集是《让赵本山睁开眼睛》。在《摔三弦》、《大观灯》和《如此竞争》等剧目中,赵本山都扮演盲人形象,从行走、体态、面目表情到盲人的那种机警、小心,赵本山都演得淋漓尽致,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瞎”。如何拓宽赵本山的戏路,使之身上的笑星品质充分调动出来,这是赵本山后来走向辉煌的关键所在。铁岭的编导们根据赵本山的特点专门为他策划了《一加一等于几》,第一次让他睁开了眼睛,使他的戏路大大拓宽,并一举获得成功。当时编、导、演的全过程在这一集里都有详细介绍。第五集为《荧屏刮起了辽北风》。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里第一次出现了铁岭的小品,那就是赵本山与黄晓娟合演的《相亲》,这部作品表现了辽北这片黑土地上浓浓的乡情,赵本山那朴实的幽默,诙谐的方言深深地打动了全国观众。这个节目被一致评为当年春节晚会节目一等奖,此后赵本山一发不可收,又在1991、1992年的全国春节晚会上演出《小九老乐》、《征婚》两部小品,再次引起轰动,并连续获一等奖,赵本山从此震撼了全国。这一集主要讲述赵本山小品打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全过程。第六集《不倦探索酿精华》,分析了当今中国舞台上各地区小品的特点。如以陈佩斯为代表的京派小品是从相声发展而来,以调侃为主要特点;以郭达为代表的西北派小品体现出大喊大闹的特色;以严顺开等为代表的南派小品以细腻、琐碎为特征;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北派小品以豪放、幽默、诙谐见长,让人在笑声中体味出人间世态,在各路小品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也反映了我们铁岭有一支强大的编导队伍。第七集《笑向新世纪》主要反映到九十年代末期,赵山本等人的小品已经达到了辉煌阶段,远非各路小品所能抗衡,并且在新的世纪里仍然众目所归。最后一集《一张镶金边的名片》,介绍了赵本山为铁岭、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和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推动经济发展的举措,通过举办艺术节等各种活动把赵本山这个名字与铁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铁岭展现给全国,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部电视片第一次完整地介绍了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从产生、发展到辉煌的全过程,并从学术的角度给予了透彻的评析。铁岭电视台台长李万起、副台长赵维亲自组织策划。市委宣传部对这部电视片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策划汇报会上宋彦麟部长强调,第一要讲清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与铁岭的关系,第二要科学地阐述铁岭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第三要系统地反映铁岭小品的形成、发展和辉煌过程。胡继国副部长提出,一要跳出辽北看铁岭小品,二要跳出小品圈子来看铁岭小品,这样的视点会更客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在拍摄过程中,铁岭电视台派出记者多次赴沈阳、北京等地,先后采访了40多位专家、学者和名人。其中有文学大师王怀沙、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黄定宇、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卢跃刚、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高锋、文艺中心国际部主任张子扬、影视中心主任编辑黄海涛以及辽宁省文艺界、文化界、评论界的专家名人。他们对铁岭的小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一致的肯定,同时从文艺理论。社会发展和民风民俗等各方面对铁岭小品给予了结论性的定位。整部电视片全长共200分钟,这也是铁岭电视台为首届铁岭民间艺术节所献上的一份厚礼。
[face=楷体_GB2312]文字[/face]
原作者:
铁岭日报
来 源:
铁岭日报
共有436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